跳到主要內容區

學報討論(04/07) : 以交通運輸的角度看5G – 5G的未來應用與產業趨勢

ImgDesc

今日學報的演講請到的講師孫士勝博士,和其他人演講的方式相比有一些不同之處,或許是怕內容太過艱深的關係,這次孫博士就採用比較詼諧有趣的方式和我們進行演講,像是利用一些時事梗或是引用一些經典電影情節來和我們進行說明,讓我們比較能夠去參與這次活動。而今天孫博士今天要講的內容是有關5G的應用,也就是比較偏向通訊處理的部分。

首先,孫博士簡單介紹一下行動通訊的發展史和5G的特性簡介,介紹的方式就是從最一開始的1G到現在的5G,首先孫博士先講1G的部分,在1983年,當時有個東西叫做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叫做類比式行動電話系統,而在當時AMPS發展成功之後,其中內部的某一個技術愈來愈發達,就是分頻多重進接(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縮寫為FDMA)。而FDMA就是利用不同的頻率分割成不同頻道的多址技術,像是固網電信、無線電、衛星通訊等都需要用到這項技術,就這樣開啟了5G時代的第一步;但到了2G出現的時候(1992年),AMPS使用的人就愈來愈少,反而都改成使用全球行動通訊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即GSM,而GSM是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行動電話標準,因為從使用者觀點出發,GSM主要優勢在於提供更高的數位語音品質和替代呼叫的低成本的新選擇(EX:簡訊)。再從網路業者角度看來,其優勢是能夠部署來自不同廠商的裝置,因為GSM作為開放標準提供了更容易的互操作性。再到了3G出現後,出現了IMT-2000(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2000),是指支援高速資料傳輸的蜂巢式網路行動電話技術,3G出現後能處理的事情就很多了,包含圖像、音樂、視訊形式,提供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資訊服務都可以。而4G的話,命名了一個叫做 IMT-Advanced 的規範,主要就是再提升3G的性能,並且能夠將更多技術、行業、應用做融合,不再局限於電信行業,還可以應用於金融、醫療、教育、交通等行業等。而5G的部分還在研究開發中,目前來講還不太算太主流,因此在這邊先不提。

而5G製作成功的關鍵,孫博士列出了8大關鍵效能指標,分別是Peak data rate, used experience data rate, area traffic capacity, spectrum efficiency, network energy efficiency, mobility, connection density and latency共8大類,孫博士他相信從這些點做出發進行研究,應該會有不錯的成果,相信5G發展成熟的時間會比我們所有人想像中還要來的更早。

礙於課程時間的關係,本次演講其實還有很多東西是沒有講完的,像是5G的應用實例、未來發展和產業創新等都還沒有講到,我覺得這個部分真的非常可惜,因為這一次演講的篇幅真的是比較多,時間上只花2個小時來講這些東西真的是偏少,期待下次孫博士有機會的話麻煩再來演講一次,我會期待下一次孫博士的演講。

瀏覽數: